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2025>>培育讀書風尚 建設文化強國>>正文 |
藏在《本巴》里的童心 |
2025年04月23日 10時21分 忻州日報 |
《本巴》是著名作家劉亮程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榮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翻開《本巴》的扉頁,便看到作者的第一句話:“謹以此書向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致敬。”從這句話開始,我們便跌入一場永不醒來的草原大夢中。那里的人們,永遠停留在25歲上,沒有衰老與死亡,只有“搬家家”、捉迷藏、“做夢夢”的童真游戲,將沉重的戰(zhàn)爭與遷徙化作輕盈的寓言。劉亮程編織出一個比童話更加瑰麗、比現(xiàn)實更加深刻的奇幻世界,讓人讀罷恍然:原來天真,才是對抗荒誕最鋒利的一把劍。 故事始于本巴國,一個被汗王江格爾定格在青春酒宴里的國度。人們沉醉于歡宴,忘卻了時間本如流水,直到敵人哈日王的戰(zhàn)書撕破夢境。少年英雄洪古爾出征失敗,弟弟赫蘭被迫降生人間,用母腹中帶來的“搬家家”游戲,讓草原上的大人們蹲在地上,將羊糞蛋當作牛羊,草葉搭成帳篷,重拾孩童的純粹。而躲在母腹中的哈日王,則以“做夢夢”操控虛實,讓戰(zhàn)爭淪為一場嵌套的夢境游戲。這些看似稚氣的游戲,卻暗藏對成人世界的反諷——當生活變成機械的轉(zhuǎn)場與廝殺,唯有天真能讓人掙脫枷鎖,找回生命的輕盈。 而這本書最觸動我的是書中那些不愿長大的孩子。洪古爾扛著成人的責任,卻固執(zhí)地停留在童年;赫蘭蜷縮在母腹中,冷眼旁觀世俗;哈日王在夢境與現(xiàn)實中穿梭,左眼天真,右眼滄桑。他們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成年人心中未褪的童真與掙扎。 劉亮程的文字就像草原上的風,裹著青草的幽香與清脆的馬蹄聲,時而磅礴如史詩,時而細碎如童謠。他讓羊糞蛋成為城池,讓夢境覆蓋現(xiàn)實,讓說唱藝人的吟誦成為創(chuàng)世的密碼。書中沒有血腥的廝殺,只有孩子們在游戲中重新定義勝負、時間與故鄉(xiāng)。當合上書頁,那句“我們在夢里時,醒是隨時回來的家鄉(xiāng)”仍在我心頭縈繞——原來返鄉(xiāng)不是地理的坐標,而是找回初看世界時那雙清澈的眼睛。 劉亮程說,這本書是他寫得最愉快的小說,而作為讀者的我,覺得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輕松的小說。 推薦人:趙樹理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獲得者楊晉林 (責任編輯:梁艷)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