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碧拼娙肆纸艿倪@首《乞巧》生動描寫了女子在七夕秀技巧的情景。古代的七夕,少不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秀女工、比才藝活動。
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家女子,都要會做針線活,雅稱“女紅”。男子擇妻以“德、言、容、工”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故此,古代女子有七夕拜織女學(xué)女紅的習(xí)俗。
到了農(nóng)歷七月初七當(dāng)天,少女、少婦們要齋戒一天,沐浴凈身,扮相莊重,穿著得體,由一個有威望的女子牽頭團(tuán)拜織女。七夕晚上,她們便在牽頭女子家的庭院中放一張供桌,擺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于案前焚香禮拜,面向織女星座虔誠許愿:“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奔腊萃戤叄觽兙蛧狼敖涣髋t心得。
乞巧習(xí)俗起源于漢代,西漢劉歆所著《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xí)之”的記載。七夕之夜,女子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七孔針(或五孔針、九孔針)借助月光穿針引線,將線全部快速穿過針孔者稱為“得巧”,即獲勝者,輸了的女子則要準(zhǔn)備獎品或禮物送給獲勝女子。據(jù)《荊楚歲時記》載:“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yīng)?!惫P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中曰:“七夕,宮中以錦結(jié)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shè)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dá)旦。土民之家皆效之?!?/p>
明清時期流行投針驗(yàn)巧,指的是在盛滿水的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堆嗑q時記》中載:“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xì)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在七夕前一天,把一個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鴛鴦水”,即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河水與井水混合。然后露天過一夜,次日再曬一上午,通過陽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一層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縫衣針輕輕地平放在水面上,針便不會下沉,且在水底折射出針影。如果針影形狀多樣,即是勝出;如果針影形狀只是一條直線,便為失敗?!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捌咴缕呷罩鐏G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xì)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
歲月流轉(zhuǎn),至此經(jīng)年,被賦予牛郎織女傳說的七夕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男女之間極具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之一。(鄭學(xué)富)
(責(zé)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