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武西溝村侯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硬山頂,雕飾垂花門,匾額浮雕書“忠孝廉節(jié)”,壁心四角飾蝙蝠圖案,中滿浮雕“萬”字圖案。

▲原平上合河村楊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硬山頂,四朵斗拱,拱眼處浮雕“務(wù)時敏”三字,壁心素面無飾。

▲保德陳家梁村陳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三聯(lián)體式仿木結(jié)構(gòu)磚雕影壁,單檐硬山頂,方形壁中,束腰須彌座。拱眼、闌額雕飾“嬰禽戲圖”、瑞草紋和“萬”字紋等圖案。中間影壁心四角周飾蝙蝠圖,中心雕“?!弊?。兩側(cè)照壁壁心呈方孔圓形銅錢樣式,分別浮雕“聚福之地”和“納福之門”。

▲原平大陽村張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二聯(lián)體式照壁,主壁單檐硬山頂,五朵斗拱,闌額雕飾“二龍戲珠”圖案,壁心素面無飾,石條平座。附壁略小,壁心上檐飾蝙蝠圖,壁心素面。

▲五臺上金山村一戶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硬山頂,雕飾垂花門,壁心雕飾蝙蝠,中部無雕飾。

▲忻州古城程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硬山頂,雕飾垂花門,壁心雕飾蝙蝠、鹿,中部開雕一神龕。

▲忻府區(qū)匡村弓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懸山頂,壁心雕飾蝙蝠、鹿、鶴及瑞草圖案,有福祿壽寓意。

▲原平都莊村李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懸山頂,束腰須彌座,壁心四角飾蝙蝠紋,中心飾福祿壽“三星”人物圖。

▲保德陳家梁村陳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硬山頂,束腰須彌座。方形壁心四角周飾蝙蝠圖,中心雕團形“萬”字。兩側(cè)楹聯(lián)殘損。

▲保德康家灘村康氏民居影壁,建于清代。單檐歇山頂,一斗三升斗拱,普柏枋雕飾壸門瑞草圖,闌額中間雕飾團形“萬”字,兩側(cè)邊瑞獸相向。壁心四角飾蝙蝠紋,中開雕一神龕,束腰座。壁身兩側(cè)有楹聯(lián)。
影壁,也稱照壁、蕭墻,是中國古代宮殿、衙署、祠堂、寺廟等儀禮性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后移植于民間,逐漸成為民居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位置或處庭院中,或處院門外正中、兩側(cè),其形制一般為單檐硬山頂式仿木結(jié)構(gòu)磚砌雕飾樣式。影壁的功用是作為建筑組群前面的屏障,以別內(nèi)外,并增加威嚴和肅靜的氣氛,有裝飾的意義。其雕飾題材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儒道文化,雜糅地方民間民俗文化,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從中我們可以釋讀和理解古代先民的文化思想、信仰和精神。(胡 煒)
(責(zé)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