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州城
保德州城,秦漢屬汾陽縣,魏晉屬新興郡,唐嵐州地。宋淳化四年(993年)析憲州置定羌軍,在林濤寨基礎上筑軍城。景德二年改保德軍,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意。金大定升為州,轄河曲縣。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知州李晏以西南城臨溝,容易水浸圮毀,城墻退后,筑木崖,創(chuàng)開西門。元至正間,州學正劉章甫重修。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州同尹惟志加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增修,周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西南各一門,東北、西北各一角門,各建樓于上,窩鋪六十四座。弘治間,知州周山改筑三溝,城于堰口下,用石砌,分城中水為四渠。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州藍云于城下鑿石成渠,導水順流,并修葺門垣、女墻。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重修,移建西門。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兵備趙仍、巡撫呂坤原議磚砌,知州韓朝奉董其事,高三丈五尺,長一千零九十三丈六尺。城樓之圮毀者,新建。題城門匾額,東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薫;北曰鎮(zhèn)朔。萬歷四十一年,雨圮毀四十余丈,知州胡柟重修。順治六年(1649年),因戰(zhàn)爭炮毀西南城八十余丈。知州安世鼎重修??滴趿辏?667年)知州張光岳、二十四年知州高起鳳先后修葺??滴跞吣?,雨圮毀六十余丈,知州唐文德重修。康熙四十六年,知州王克昌加修。南關土城,周一里,明崇禎間筑,今圮塌。
保徳州州署在中街北集賢坊,初建無考。元至正間,知州許仲杰修。明知州宋鎮(zhèn)、任泰、騫璿、王建中、朱黃裳、周山、藍云都有建置。清知州張光岳、王克昌增修。署內有百可軒、賞心樓、州同廳、州判廳。吏目宅在州治東庫書房后。預備倉在吏目宅前??滴跷迥晔鹬菔绿锼伎捉ā?滴跛氖迥曛萃蹩瞬陆|倉、萬年倉、常平倉。保德倉在偏頭城內。恒羨倉在河堡營。廣積倉在老營堡城內。行署,提督學政。察院在州治西南。布政分司在城隍廟西。按察分司舊在州治西南后移建治于東南。
河曲縣城
河曲縣城,北漢劉崇置雄勇鎮(zhèn)。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改置火山軍,移治于鎮(zhèn)西30里。治平四年(1067年),又置火山縣,縣不久廢。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火山州,又改隩州。金貞元年,置河曲縣。元憲宗七年州縣俱省入保德州。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尚鎮(zhèn)撫截南面,另筑小城,形如葫蘆,三面皆臨深溝。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河曲縣。洪武六年復廢,十四年又置。明景泰元年(1450年),擴展增修。周六里,門二,東曰朝天;西曰威遠。弘治間,知縣李邦彥重修。萬歷間,邑給諫苗朝陽建議興筑,易土以磚,巡撫侯于趙同意其議,請于朝。調平潞等軍備材料以包砌。計高三丈五尺,石基七尺,并增修內外女墻,兩門層樓,疏渠水道分三鋪,使城中積水下流,不至浸損城基。順治五年(1648年),巡撫祝世昌檄副使徐淳、知縣馬云章,捐資繕修城墻,開筑南門洞,廣五丈,高四丈有奇,內外包城各十五丈,石基入土七尺。題曰“觀文”,上建城樓一座。題匾曰“清嘯閣”。西南增建城角樓一座,題匾曰“庾公樓”。
河曲縣署在城西南隅,明洪武間知縣徐思敬建。崇禎年毀。知縣秦樂天重建,錢永守落成。順治八年(1651年)楊廷標增修。典史宅在儀門內。預備倉,明正德間準夏秋二稅存留本縣,不撥遠倉。行署,察院在縣治東。河曲城門二,東朝天,西威遠。
火山縣城在縣南六十五里舊縣村。石梯子隘在縣南,又稱石梯隘口。下鎮(zhèn)寨在縣境北,宋置。楊家寨、河曲營堡、灰溝營堡俱宣德四年置。唐家會堡在縣西北,有唐家會渡。河會堡在唐家會堡東南,又增筑東關土堡。
岢嵐州城
岢嵐州城,春秋汾陽邑,漢汾陽縣。北魏置岢嵐縣,唐置嵐谷縣,建岢嵐軍城。宋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為陜西安撫經略副使,親兼岢嵐軍務,駐守岢嵐時,“公以岢嵐城小,將東關城筑作大城”。宋元豐八年(1085年)知州事賀紹慶拓展東南角四里。大觀初,知州王喆鑿池。金置岢嵐州,為州治。元朝州縣俱廢。明初復置岢嵐縣,后升為州。洪武七年(1374年)衛(wèi)指揮張興增修岢嵐州城,砌以磚石,將全城包磚。周六里二百七十八歩,高三丈八尺,池闊五丈,深二丈五尺。門四,東曰宜陽,南曰文明,西曰豐城,北曰戢寧。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兵備副使吳岳重修。隆慶元年(1567年),衛(wèi)守備劉承嗣加修。城形如舟,故稱舟城。崇禎三年(1630年),守備聶徳元修繕城垣,疏濬壕塹,流寇不克而去。東關附城俗名磚堡,城形如舟。城樓12座,上有旗桿、垛口。四門都有甕城,東、西、北門外各有吊橋一座,城外四關二堡,州城周六里有奇。
岢嵐州署,明洪武八年(1375年)設岢嵐縣,洪武九年(1376年)置州。知州施文學建。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趙瑾增修。州判防在堂東。吏目宅在堂西。廣盈倉在城西北,知州施文學建。后知州李鳴世修。預備倉二,一在西關,一在三井鎮(zhèn)。永寧驛,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衛(wèi)治在州治東。遞運所在州治西。行署,察院在州治東,知州施文學建。有來雨亭,亭左有古松一。岢嵐道署在居仁坊東,嘉靖十八年(1539年)兵備道張偉建,后移駐偏關,為按部公所。
蘇孤戍城在岢嵐縣東30里,北齊筑。韓光寨在岢嵐縣東北50里,相傳為元將韓光所筑。天澗堡隘在岢嵐縣北5里。洪谷堡在岢嵐縣南37里,又稱洪谷寨,俗稱寨子崖。于坑堡在岢嵐縣西北80里,路通保德,明初置巡司于此。岢嵐門四,東宜陽、南文明、西豐城、北戢寧。
范仲淹宣撫過岢嵐,歐陽修巡視過岢嵐,蘇軾、黃庭堅未到過岢嵐卻留下有關岢嵐的詩作,黃庭堅有“月斜汾沁催驛馬,雪暗岢嵐傳酒杯”,蘇軾《送岢嵐軍通判葉朝奉》有“夕烽過后人初醉,春雁來時雪未滋”。
清代為太原府岢嵐州,仍領嵐、興二縣。順治五年(1649年),山賊竊發(fā)據(jù)城,城圮,兵備道樓希昊指示知州員盡忠增修櫓堞,以資防守。今岢嵐縣城仍存留有北、東、南3座城門甕城和許多殘垣斷壁。
寧武府城

寧武鼓樓 宮清華 攝
寧武府城:元大德六年(1302年)立寧武屯。明景泰元年(1450年)筑城,方四里,高三仞,厚二仞,門樓三。成化二年(1466年)建寧武關,筑關城。寧武關“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寧武關城修成。弘治十一年(1498年),巡撫魏紳拓舊城增修,擴城七里,加開北門。當時還都是土城墻。嘉靖己未(1559年)設寧武道。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寧武道郭光復磚砌城墻,筑東西關城。周七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下有塹門四。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寧武府,寧武縣附郭。城墻依山勢而建,城北踞華蓋山,上建重樓。屹然與城表里。城南接鳳凰山,寧武人又呼為“鳳凰城”。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筑。寧武城四門,東仁勝、南迎熏、西人和、北鎮(zhèn)朔。東關門曰久安,其南出者曰解慍,西關門曰永寧,其南出者曰阜財。
寧武府府署在城七百戶街,前代建置無考。雍正三年(1725年)設府治。雍正四年(1726年),知府郎瀚建,即故寧武道署。大門三楹,入為儀門,自儀門入,為大堂。堂前有抱廈堂,左為兵餉庫,右為庫軍房;堂下東西吏舍各六,東南為官廳,西南隸卒值夜者居之。儀門外,東為土神祠,西為庫神廟。由大堂而后為宅門,門外有左、右班房各一;門內,左、右各有房三間。其北為二堂,堂東、西屋各三間。自東門入為書室五間,后有屋三間。由西門入,書室二間、客廳三間,客廳南對者為“琴鶴軒”,亦為射廳,凡三間;射廳之西為馬廄,有井以飲馬。自二堂后入門,為知府內宅,住房三間,東西窯洞房各二,廂房各三,門外東西偏房各一。又東為廚,最后房五間。
寧武縣署在城西舊城街,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翰林院檢討傅興德建??滴跞辏?693年)中糧道張大典重修。典史宅在縣署東。巡檢司在寧化所。萬億倉副使在縣署東北。寧化倉副使在縣署西。
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皆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縣,前此,最早見諸史籍的《宋史·地理志》有寧化軍,同下州,轄寧化縣。火山軍有偏頭寨。五寨、神池之名則直到明朝才有,《寧武府志》載:“邊患頻急,偏頭寧武之間,時時突擾,以及于岢嵐、五寨,當事者乃益議,置兵設險以自固?!彼分菸髂嫌猩癯乜谘矙z司;崞縣有神池堡,嘉靖十八年筑(1539年),萬歷四年(1576年)增修;岢嵐有五寨堡,嘉靖十六年(1537年)筑,萬歷八年(1580年)增修。
明代寧武、偏關等地因軍事需要建關設所,清初,沿襲明置。雍正時,天下太平,這些關、衛(wèi)、所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地域寬廣,管理不便,山西巡撫諾敏于雍正三年上書,要求在寧武、偏關設縣。雍正下旨兵部核議。兵部經過討論后,匯報雍正,又經其他有關部門討論,最后決定置寧武府及寧武等四縣:“……查各衛(wèi)所,原系軍籍,是以設守備、千總管理,今兵丁安享太平,務農日久,地土日辟,戶口日繁,名雖軍籍,實與民無異。……查太原府中,西路同知分駐寧武、偏關,地方遼闊,并無正印官員,而其間廳、衛(wèi)、所,地方攙越,軍民混雜,殊為未協(xié)。應將中路同知、西路同知,并附近所官,俱行裁去。將寧武關設為寧武縣,屬代州,將偏頭關設為偏關縣,屬保德州……又據(jù)署理巡撫伊(都立)疏稱……寧武、偏關二處,系邊陲要地,前撫臣諾(敏)止議改為二縣,恐地廣人多兵民雜處,邑宰難以控制,應將寧武所改為寧武府,并建寧武縣為附郭;寧化所地實偏小,應設巡檢司,隸于寧武縣,神池堡改為神池縣,將利民、八角堡隸焉。偏關所設為偏關縣,將老營堡隸焉;五寨堡改為五寨縣,將三岔堡隸焉。其余附近營堡,各就便分治縣,總歸寧武府管轄……因俱經兵部等衙門議核,準行!于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題,二十七日奉旨依議。”
從此設寧武府,轄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肚迨犯濉さ乩碇尽罚骸皩幬錄_。倚。明置寧化所。雍正三年為府,并置。西南:管涔山,其東天池,其下分水嶺。西出者汾水,左會林溪,樓子山別源,折西南,經寧化堡,入靜樂。東出者恢河,一曰渾河,古漯水,水經注‘出累頭山’,地理志謂之治水者,東北經城南,又東北經陽方口,出邊入朔,為桑乾南源。有陽方堡。寧化所巡司?!?/p>
寧化城故治在縣西南寧化村,北漢劉崇置寧化軍,宋置寧化軍、寧化縣。明洪武間改置寧化守御千戶所,初為關城。成化二年(1466年),巡撫都御史李侃請即古寧化軍口置關,設都指揮領軍守備,遂為鎮(zhèn)城。伏戎城,隋樓煩郡所理也。林溪鎮(zhèn)城金天會間改為圣壽寺。樓煩關在縣西南。寧文堡在城西一里。
陽方堡在城東北20里,嘉靖十八年創(chuàng)筑堡城,名為陽方堡,今稱陽方口。支鍋石堡在寧化所西北20里。盤道梁堡在城東百里。黃花嶺堡在城北20里。
神池縣城
神池縣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陳講、兵備副使王鎬展筑。萬歷四年(1576年),磚砌,周五里七十二步,髙三丈五尺,門三,東曰迎曦、南曰雄鎮(zhèn)、西曰保障。城樓三,西北隅望樓一。西門外池水一區(qū),冬夏不竭,一名西海子,即神池古跡,神池縣名即取于此。先屬鄯陽郡,后改神池堡。雍正三年(1725年)改縣,城仍舊。
神池縣署在城正東新城街。雍正六年,知縣汪志修奉文建。典史宅在堂西。神池倉在縣治北,雍正五年增修。利民倉在利民堡內,城北六十里。八角倉在城西北八十里八角堡。大澗口東五里朔州界,大同孔道要地。八角堡在神池縣西北六十里,弘治二年筑,有城樓八座,故名,今為八角村。利民堡在寧武關北八十五里。弘治二年筑,嘉靖二十七年、萬歷四年增修,周三里有奇。
五寨縣城

偏頭關南門城樓 張存良 攝
五寨縣城位于今五寨縣硯城鎮(zhèn)。明嘉靖十六年(1527年)總兵周尚文建筑土城,萬歷九年(1581年)兵備蕭大亨磚砌,髙三丈五尺,厚二丈。展筑二里余,計周四里。東南西三門。原為五寨堡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五寨縣(左、右、前、后、中五所大寨合稱五寨),城墻高11.6米,底寬5米,頂厚1.67米,周長2000米,設東、南、西三個城門,東門為捧暉門,南門為迎薰門,西門為秩成門。城垣頂上八面建樓,門外有關。清漣河沿東南北三面繞流,城內有東西南北和小東五條大街,八條小巷?,F(xiàn)存東南、西南土墻1400余米,城磚大部被拆毀,唯南城門門洞保存較好。城門洞頂鑲嵌石碑一通。
五寨縣署在西門內大街。明初建鎮(zhèn)西衛(wèi)。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縣,七年知縣張國正奉文建。典史宅在城西四道街,知縣張國正建。倉副使在城南六道街,倉副使何大章建。
武州城在縣北三十多里,今稱大武州村,遼、金、元武州治此。唐末遮虜軍遮虜城在縣西北四十里,亦稱遮虜坪,現(xiàn)名五王城。
偏關縣城
偏關縣城,舊址土城。北漢天會元年(957年)名韓廣嶺。遼乾亨四年(920年)以其地突出,更名偏頭關。宋置偏頭寨。金因之。元升為關。明初,屬鎮(zhèn)西衛(wèi)守備。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鎮(zhèn)西衛(wèi)指揮張賢改筑于西原,去舊址里許。宣徳四年(1429年),都督李謙展修南面。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都督杜忠增城堞。天順二年(1458年),都指揮袁勝展東面。成化六年(1470年),都御史李侃展西南二面。弘治元年(1488年),兵備王璿復展東南。周五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東西南三門上建重樓。嘉靖十六年(1547年),總兵周尚文、總兵祝雄增修。嘉靖二十九年,守備劉隆、參將杜承勛、田世威前后增建敵臺七座。嘉靖四十二年,兵備王遴磚砌東南隅四百余丈。嘉靖四十五年,兵備王學謨命致仕同知萬巖、掌印官楊秉禮等于東西南三面各加厚丈余。隆慶三年(1569年),兵備范大儒筑。萬歷七年(1579年),磚砌,建大小樓13座。二十六年,兵備趙彥增修西南兩關,開水門,筑石堤,以防水患。天啟三年(1623年),兵備楊若予、參將盧晰,南北更置磚洞、樓閣。雍正三年(1725年)改縣,城仍舊。
偏關縣署在城中央,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指揮李剛建。舊為衛(wèi)所署,屢經重修。雍正三年改設縣署。典史宅在縣治南,雍正七年知縣江楊瑁建。巡檢司在老營堡,即老營中軍署改。保德倉在縣治東北。社倉在大倉內,知縣江楊瑁建。廣積倉在老營堡。馬站倉在馬站堡。西盈庫在鹽捕同知署左。神機庫在火神廟下。行署,都察院二,一在縣治西南,舊為兵備道署,后改督撫巡察行臺;一在水泉堡。東察院在縣城東南隅,廢。官廳在縣南五里,廢。寧邊古城,遼置寧邊州鎮(zhèn)西軍于此。金增置寧邊縣為州治。元省其地,半入武州,半入東勝云。(彭 圖)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