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日前,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2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推介活動”在浙江紹興舉行,全國入圍終評的30個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進行現場匯報,經專家評審綜合評定,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選送的“山西隰縣瓦窯坡春秋墓地出土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成功入選全國“十佳”。
瓦窯坡墓地位于臨汾市隰縣瓦窯坡村。2005年,臨汾市文物局、隰縣文物旅游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墓葬17座,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級銅器墓,填補了山西地區(qū)春秋中期高等級銅器墓的空白,對于認識當時銅器的生產、流通及銅器風格演變都具有重要意義。據悉,瓦窯坡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將科學研究貫穿于保護修復的全過程,對出土的159件青銅器實施了保護修復處理,使青銅器整體處于一個完整、穩(wěn)定及安全的狀態(tài),利于文物長久保存,能夠滿足陳列展覽和學術研究需要。研究項目主要包括“科學檢測”“修復實施”“修復記錄”及“科學研究”四大部分,項目組利用XRF、SEM-EDS、Raman、XRD、金相組織觀察及X射線影像分析等技術手段對青銅器的材質、工藝及病害進行了科學分析,并籌建“山西商周青銅器的科研標本庫和科學分析數據庫”。結合科學檢測和病害勘察結果,針對每件殘損的青銅器都設計了針對性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措施,并采用傳統(tǒng)的機械法進行去銹處理,使用整形器對變形病害進行治理,使用焊接、粘接法對斷裂病害進行治理,使用銅皮、焊錫等對殘缺病害進行治理,使用礦物顏料對補配部位進行隨色,使用BTA和B72溶液進行緩蝕封護,并且對每件青銅器都拍攝了高清照片,使用三維掃描儀采集了青銅器的三維數據,實施了數字化保護。經過兩年多的緊張實施,完成了殘損青銅器的保護修復,文物表面歷史信息和紋飾無損傷,器型恢復,紋飾清晰,表面清潔,腐蝕得到延緩,整體處于完整、穩(wěn)定及安全的狀態(tài)。
為了加強項目管理,該修復工作建立詳細的技術檔案,在保護修復的流程化、規(guī)范化、信息化及標準化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制定工作流程圖使保護修復工作流程化;制定了文字和影像記錄表格使技術檔案記錄規(guī)范化;嚴格留存每件青銅器修復前全景、典型病害、關鍵修復環(huán)節(jié)、修復后效果及重要發(fā)現等5個方面的影像資料,使文物歸檔標準化;研發(fā)“智慧文博文物保護修復管理系統(tǒng)”,實現了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過程的信息化及規(guī)范化管理。在山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支持下,就技術檔案記錄和科技信息提取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布了《出土青銅器科技信息提取規(guī)范標本采集》《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檔案記錄規(guī)范》兩項地方文物保護標準。
為深入挖掘瓦窯坡墓地青銅器蘊含的歷史、藝術及科技價值,在國家社科基金委、山西省科學技術廳、山西省文物局等支持下,聯(lián)合山西大學、臨汾市博物館、隰縣文物旅游局等單位對考古發(fā)掘資料進行了整理。對出土青銅器的相對年代、紋飾變化、器型變化、合金成分、范鑄工藝、原料變遷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fā)現春秋時期晉國青銅器紋飾逐漸細密化的傾向極為顯著,銅器制作工藝也發(fā)生了顯著變革,制作工藝具有較為明顯的多樣化特征,礦料來源也發(fā)生了較大變遷,這些收獲和認識增進了考古工作者對春秋中晚期晉國銅器生產和演變的理解。其中,瓦窯坡墓地M30:20、21刻紋銅斗最為典型,其合金工藝、焊接工藝、紋飾制法均具有多樣性。此類工藝多樣化的特征還存在于其他青銅器之中。這表明較之西周時期,春秋中期的銅器生產已經擁有了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操作空間,也體現出了宗法制度本身的逐步衰微或周文化禮制對社會生產的約束力開始逐漸下降,而多樣化的銅器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時期各種新技術的普遍的出現和使用,對晉系青銅器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據了解,該項目驗收后,瓦窯坡墓地出土青銅器即被國家一級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列入基本陳列——晉霸春秋展廳,豐富了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文物的社會價值和作用,項目組編輯出版了兩套研究性圖錄,將高清圖片、線圖、拓片及描述等內容進行發(fā)表。2022年7月,項目實施十周年之際,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臨汾市博物館舉辦了《十年一劍:瓦窯坡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用“妙手”“慧眼”“求索”“秋實”四個篇章,全方位展示了文物修復、檢測、研究及成果。開幕當天,以“科技賦能創(chuàng)新引領: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實踐和探索”為題向社會公眾傳播文物保護的基本理念、方法及技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此次入選“2022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為新時期下文物考古、保護與多學科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也為推動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全方位高質量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