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大學,不少新生選擇用“標簽”開啟社交:圖書館“卷王”、社團“e人”、朋友圈“文藝青年”……這些個性標識如同快捷名片,既幫助青年人在陌生環(huán)境中快速破冰、鎖定同好,也在新環(huán)境中塑造獨特形象。
社交中的適度“標簽”確有價值,但若將其視為社交捷徑,硬凹不符本性的形象,則可能適得其反。當“表演型社交”取代真實表達,“人設包袱”重過內(nèi)心聲音,刻意包裝終將讓人疲憊。
大學是探索真我的關(guān)鍵期。與其困于精致“人設”,不如真誠交流、自然綻放。以心相交,或許不如“標簽式社交”高效,但能在思想碰撞中結(jié)下深厚情誼。那些探討后的會心一笑、困境中的溫暖扶持,遠比任何華麗標簽更加動人。
青年人有朝氣,既要勇敢展示,也要敢于真實。讓“標簽”成為成長的路標而非束縛,讓社交回歸以心相交的本質(zhì),方能在大學沃土中培育真摯情誼,遇見更好的自己。畢竟,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真誠是成長中最珍貴的品質(zhì)。
文/胡穎楠 圖/王鐸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