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時光的機樞深處,齒輪是獨特的文明榫卯:它不憑蠻力取勝,而以精巧嚙合,將無形的力與方向,轉化為可丈量、可指引的刻度。齒輪的每一次咬合,都是古人對“用力之妙”的深邃領悟。
6月16日,由新華網(wǎng)、貴州茅臺聯(lián)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jié)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jié)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后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六集“千年之輪”,講述從戰(zhàn)國棘輪到漢代青銅齒輪的古代齒輪技術發(fā)展歷程。

洛陽王城遺址出土的戰(zhàn)國棘輪,在青銅齒痕上留下了機械之力。齒輪與鉤卡精密咬合,靜臥黃土兩千余年,無聲印證《考工記》“輪人為輪”的匠心標準。當它驅動水車汲水、轆轤提物,便以“借力化力”的巧思,鑿開華夏機械文明的一道齒隙,讓杠桿原理在先秦作坊里悄然轉動。

“車雖轉而手常南指”——這輛《宋史》記載的指南車,藏著齒輪聯(lián)動的奧秘。匠人以木人執(zhí)臂為表,齒軌傳動為里:東行右旋推轅十二齒,西轉左逆嚙合十二齒。方寸間、咬合中,空間方位被精妙折算為機械語言,成就行軍勘測的古代導航系統(tǒng)。而記里鼓車隨之誕生,十輪一響的鼓點,丈量出大地的軌跡。

從棘輪制動到司南指路,齒輪之妙不在剛勁蠻力,而在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它讓橫放的木軸聯(lián)動豎立的輪盤,使人力難及的方位判定、里程計量化作齒輪嚙合的必然。如此精密的力之舞蹈,是先民在歲月中對自然規(guī)律的深刻領悟——唯有找到事物本質之道,方能開啟未來之門。

千年之輪從未停轉:昨日齒輪在戰(zhàn)國的水利機械中傳遞動能,今日匠心于茅臺在時光窖藏里守正創(chuàng)新。當每個齒牙精準咬合時代的脈絡,便是對“用力之妙”的至高致敬——以守正為軸心,以創(chuàng)新為輪齒,驅動文明在歷史軌道上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