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碾兩河交匯之處,巍然屹立的這座大山,橫貫數(shù)公里,高聳入云端,宛如一扇徐徐展開的屏風,橫陳于靜樂縣城之南。四季更迭交換,風光各有不同,雄偉神奇的天柱山給晉北古城靜樂平添了許多色彩。
呂梁山脈延伸向東南,在汾河、碾河交匯之處,一脈突起,高聳如柱,拔地撐空,直刺蒼穹。據(jù)《晉乘嵬略》載:“爾朱榮以七千騎破葛榮百萬眾,遂王太,號天柱;至以封號名山?!薄段妮浖o要》亦載:“城硐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嘗經(jīng)此而得名”。是北魏一位功高蓋世、武藝超群的武將,使得這座名山有了一個神圣的主題,一個響亮的名字。
天柱山山形俊秀、峰巒疊嶂、巍峨高峻。有詩贊曰:“風日清河柳帶煙,峻崛高處出龍泉,銀河誰識源頭遠,疑是山中別有天?!鼻宕撵o樂籍詩人、曾任云南巡撫的李鑾宣登臨天柱山,曾留下了“汾碾交匯處,青天一柱懸”的千古佳句,詩人李煥《游天柱山》詩云:“泉液到唇知性淡,松聲入耳悟禪虛;碾汾清水濯天柱,愿卜半?yún)^(qū)結(jié)一盧?!眰髡f王母娘娘赴南海時路經(jīng)此山,見松柏蒼翠,殿閣巍峨,風光秀麗,便停留賞景,今山巔巖石平坦,傳為王母石炕。最為神奇的是山的西南半崖有一泉,名曰天柱龍泉,其泉甘美涼爽,沁人心脾;久旱不涸,長澇不盈,人皆稱奇。

天柱山門牌樓由潔白的漢白玉雕筑而成,上面鐫刻著著名作家周而復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天柱覽勝”。背匾題有原山西省書協(xié)主席趙望進的“琴水畫山”。一路蜿蜒而上護坡石壁上鑲嵌著靜樂九大歷史名人的肖像和簡介石柱正南處有一個能容納兩千多人的戲院,戲臺坐北朝南,寬闊高昂,十分壯觀,千百年來,這里一直是靜樂人觀賞戲劇的主要場所,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五為天柱山傳統(tǒng)廟會日,望著大戲臺,耳畔恍惚想起盛世的鑼,亂世的鼓,思緒一下子回到春秋戰(zhàn)國,漢唐宋元,在幾千年的時空里,靜樂人民不知在這里演出了多少文武大戲,在這里匯聚了人群,欣賞了戲曲,品讀了歷史,傾訴了悲歡,弘揚了文化,彰顯了正義,激蕩了情懷,滋生了愛情,見證了時光……真乃“蕭鼓陳述世上成敗,笙歌書寫人間悲歡?!睉蛟赫戏?00米處就是整個天柱山的中心,樓亭廟宇建筑群在這里聚集。觀音廟、大雄寶殿、明惠王廟、龍王廟、關(guān)帝廟,呈“之”子型節(jié)節(jié)高升,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順著108級臺階拾階而上,清風拂面,余暉映照,一路攀登,穿過蒼松翠柏,聆聽泉水叮咚,欣賞自然美景,感悟人生真諦。綠影擁簇的玉皇廟及鐘鼓樓莊嚴肅穆,給人一種登臨瓊臺樓閣、身臨天宮之感。與天柱山遙遙相對的是古色古香的岑山書院和高聳突兀的文峰塔。俯視靜樂大地,高樓林立、阡陌縱橫,汾水自北向南,滔滔不息。碾河由東向西,緊貼天柱山北麓匯入汾河。舉目遠眺,荷葉坪、蘆芽山影影綽綽,依稀可辨?;厥啄贤芎樯?、孝文山渺隱天際,若隱若現(xiàn)。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踏著石板鋪就的林蔭小道,來到龍泉亭,泉置亭中,水清見底,甘洌涼爽,沁人心脾。相傳龍泉為神龍?zhí)蛏蕉閲娙缬瘢挡缓?,澇不盈,四季流淌,文人墨客登臨天柱山,總會留戀天柱龍泉,流傳詩文甚多,清趙夢麟《天柱龍泉》詠道:“巖巖天柱高,湛湛龍泉靜;乘興一登臨,日影清波映?!比允律峡逃星宄M士李鑾宣《重登天柱山》:“汾碾交匯處,青天一柱懸;人煙秋色迥,城郭夕陽偏……”天柱山是一座融儒佛道三教于一體的圣山,更有全國唯一一座為紀念北魏大將軍爾朱榮而建立的明惠王廟,三教合一的天柱山吸引不同信眾慕名前來朝拜,香火一直旺盛。天柱山不僅有凜凜的英雄風骨,而且溫婉如多情女子,散發(fā)著行云流水般的靈秀之氣!王彥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