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圖
汾河為三晉母親河,發(fā)源于本市寧武境內(nèi)管涔山?!渡胶=?jīng)》“北次二經(jīng)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遠古傳說,臺駘為汾河之神。臺駘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左傳·昭公元年》記載說,黃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陽有裔孫,叫昧,任治水官,生了兩個兒子,叫允格、臺駘。臺駘繼父職,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澤。大澤也稱晉澤,經(jīng)臺駘治理后,人們始處太原,故又稱臺駘澤。臺駘治水有功,受到帝顓頊嘉獎,封于汾川,為汾河之神。《水經(jīng)注·卷六》:“鄭使子產(chǎn)問晉平公疾,平公曰:卜云臺駘為祟。史官莫知,敢問。子產(chǎn)曰:高辛氏有二子,長曰瘀伯,季曰實沈,不能相容,帝遷瘀伯于商丘,遷實沈于大夏。臺駘,實沈之后,能業(yè)其官,帝用嘉之,國于汾川。由是觀之,臺駘,汾、洮之神也?!?/span>
公元前542 年,晉平公患病,巫師稱為實沈和臺駘作祟所致。不想滿朝大夫,竟對實沈與臺駘一無所知。恰逢鄭國子產(chǎn)聘問晉國,探望平公病情,遂向其請教實沈、臺駘來歷。子產(chǎn)為法家祖師,知識淵博,口才極好,他即席將實沈和臺駘做了演述:實沈是上古高辛氏之子,與同住曠林的兄長伯閼交惡,被帝堯遷至大夏,以參星定時節(jié),參星是晉國的星宿,實沈為參星之神;臺駘是金天氏的后代,善于治水,疏通了汾、洮(今絳縣、聞喜的涑水河)水患,封堵大澤,保證了百姓的生息繁衍,被顓頊封予汾川,為汾河、涑水之神。子產(chǎn)所述,使晉國君臣深感佩服。
后來,晉平公為頌揚臺駘治水的功績,在國都新田古翠嶺修建了中間大兩側(cè)小的三座宮殿,祭祀臺神,祈禱其庇佑晉國社稷繁榮昌盛。臺駘死后,其歷史功德久久流傳,人們立廟造碑,把他推崇為“雨神”和“雨師”。每逢農(nóng)歷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許多地方都要舉行傳統(tǒng)廟會,百姓齊聚臺駘廟,盛況空前,以此紀念這位“能御大災(zāi),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師。五代十國時期,后晉天福年間(936-943)臺駘被追封為昌寧公,宋代又被追謚靈感元應(yīng)公。
汾河
遠在荒蠻上古時,洪水滔天,泛濫成災(zāi),被授為玄冥師(負責(zé)治水的官吏)的臺駘為平水患,輾轉(zhuǎn)于甘肅、陜西、山西、青海等廣大地區(qū),降伏水魔,造福人民。經(jīng)過長期艱苦地與洪水作斗爭,九州滌陂,四海會同,終于以成功告于天下。從此,水歸河道,眾民乃生,萬國為治。因為治水有功,臺駘受到帝顓頊的嘉獎,被封為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官員,并受到當?shù)厣颉ⅫS、蓐、姒等國家的祭祀。臺駘死后,被尊為汾河之神,又稱臺神。后人建廟祭祀,即臺駘神廟。
臺駘治理汾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汾河流域流傳,專家曾對汾河流域進行了考察,沿汾河的發(fā)源地寧武管涔山順河而下,結(jié)合各地文物普查資料,共發(fā)現(xiàn)五處臺駘廟:從上到下為寧武臺駘廟、晉祠臺駘廟、太原王郭村臺駘廟、汾陽臺駘廟、侯馬臺駘廟。
寧武臺駘廟
寧武臺駘廟,又稱昌寧公家廟,在寧武縣城西南60 公里石家莊鎮(zhèn)定河村北500 米處。據(jù)碑文記載,廟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明永樂和正德年間均有重修,現(xiàn)存主體建筑正殿為明代建筑。坐北向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懸山頂。置五踩雙下昂斗拱,明間設(shè)斜拱,龍形耍頭。院內(nèi)古松掩映,古色古香。殿內(nèi)置閣,內(nèi)塑昌寧公(臺駘)像,衣冠楚楚,表情凝重,保存基本完整。
(責(zé)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