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君
五臺山的龍泉寺漢白玉牌坊堪稱佛門藝術(shù)珍品的石牌坊,但忻州還有一處建筑年代更久遠(yuǎn)、建筑工藝更精美的石牌坊,它就是位于原平市上陽武村的朱氏牌坊。

朱氏牌坊實(shí)為兩座,一座是清咸豐年間中議大夫、陜西延榆綏兵備道加鹽運(yùn)使銜武訪疇,奉旨為其母朱氏所建的節(jié)孝牌坊,稱為主坊,另一座稱之為配坊。

武訪疇是清末陜西、山西文壇官場中的一個(gè)杰出人物。少年武訪疇勤奮好學(xué),雖家境貧寒,但立志仕途,于道光壬辰年進(jìn)士及第。外放相繼任陜西清澗、米脂等七縣的知縣,以政績卓著被擢升孝義同知,此后又知鳳翔、漢中、潼州、西安府。1856年,武訪疇援例加四級請正二品封典,升為陜西分巡延榆綏兵備道加鹽運(yùn)使銜,署理延平府、榆林府和綏德州的要務(wù)。武訪疇為官清正廉明,主政陜西半省區(qū)域,所到之處興利除弊、理喻法制,恤民生機(jī),深得民心,被推選為全陜治能第一。咸豐初年,武母去世丁憂歸里,從此放棄仕途,主講汾州西河書院10余年。
武訪疇的父親名叫武烈,是一鄉(xiāng)村秀才,教書為生,不料因病英年早逝,留下茅房數(shù)間、薄田五畝和孤兒寡母。母親朱氏,28歲喪夫,含辛茹苦,教子成才。武訪疇少時(shí)體弱多病,形容癯瘦,母親勞心撫育,調(diào)護(hù)衣食。但在讀書上從不姑息遷就,常常告誡:“汝父名未就而早逝,汝不可不勉成其志?!蔽湓L疇初到清澗、鎮(zhèn)安等縣主政,陜北苦寒貧瘠之地,災(zāi)害頻繁,生活清苦不說,官司訴訟繁雜,勞心勞力,一身疲敝,便有辭官的想法。朱氏隨任,不時(shí)開導(dǎo),屢屢囑咐,“要作清白吏,苦盡始甘來,汝應(yīng)自勉之”。任鳳翔知府時(shí),祖母病重,母親終日服侍左右,食則奉膳,寢則同床,洗衣拾穢,毫無怨言。祖母逝后,母親扶柩歸鄉(xiāng),不再隨任,猶恐拖累兒子,其大節(jié)大孝大義之事跡為周邊稱頌。守節(jié)24年奉旨旌表,享年72歲。


主坊立于陽武村內(nèi),坐東向西,為四柱三間六樓結(jié)構(gòu),通高10.54米,寬11.8米,整座牌坊建在高0.96米的長方形石砌臺基上。該石牌坊移分四層,重檐歇山,樓頂用青瓦鋪就;明樓檐下設(shè)“圣旨”牌,次樓檐下大字板題刻“巍范”、“徽音”,當(dāng)心間小字板題刻“族表資政大夫、岸生武烈之妻朱氏節(jié)孝牌坊”,另一面題刻“冰清玉潔”,額仿題刻“咸豐五年九月男武訪疇謹(jǐn)建”,次間大字板題刻“柏舟矢志”、“竹帛流芳”,另一面題刻朱氏生平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