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君


古棧道主要用于交通。而在寧武這個山川秀美、交通便達的地方修棧道似乎是多余的。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一說是古代這里廟宇眾多,都建于山頂,信徒香客為積德行善,經(jīng)年累月開辟了朝佛棧道。一說明初為掃蕩盤踞這里的殘元勢力,專門修了棧道。到底這條棧道建成于哪個朝代,派作什么用場,修了多少年,歷經(jīng)幾多戰(zhàn)事,不得而知。寧武古棧道成了當今一個不解之謎。
大山深處,無奇不有。在距離古棧道不遠的石門峽谷里,懸崖上竟然懸掛著五十多具櫛風沐雨不知多少年的棺木。懸棺葬是古代的葬俗,主要流行于南方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北方的黃土高原地區(qū)主要風行土葬,因而這里的崖葬懸棺群非常罕見,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處。
石門懸棺位于小石門村西極為幽僻的山谷內,峽谷深處有一個幽僻的巷彎,入口石壁如門,巷內林木蔥翠。石門內的石壁,危巖高聳,高者可達300余米,低者也有百余米。壁頂覆蓋著綠樹灌叢,石壁上懸掛的木棺,有嵌在巖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樁支撐,也有用鐵鏈吊捆的,既有一棺獨懸,也有雙棺并列的,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陰涼干燥處,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數(shù)十米,十數(shù)米高的不等。
石門懸棺是何緣由?有的研究者作了這樣的推論:古代以黃河、長城為界,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點,這里戰(zhàn)爭頻繁,狼煙不斷,長期的戰(zhàn)亂和民族融合中懸葬的風俗影響到這里。另有一種猜測更富有想像力:自古深山僧人道士多,他們崇尚自然,渴望死后也能與幽美的山谷為伴,站在懸崖高處,在冥冥之中“普度眾生”,所以把最后的歸宿選擇在懸崖上。還有人認為死者為戰(zhàn)死的士卒。也有認為死者是未成年的女孩。當然也不排除講求風水、寓意升天的官宦富人或高僧。無論怎樣的解釋,僅僅是猜測,破譯這一謎團,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此外,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古代,是怎樣把棺材吊到絕壁上的?即使是在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靠人工吊上去,也是件很費勁的事情。懸棺群落,出現(xiàn)在什么年代?聚集了一些什么樣的人?為什么要尋找這一種選擇?除了高掛的靈魂,還期冀著什么?這一串串問號,有待于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去破譯。
除了古棧道、懸棺之外,九峰一山的深處還有更加奇特的地方——建在懸崖峭壁上的懸空村。也許人們驚嘆渾源懸空寺的巧奪天工,但這里的懸空村更奇妙,王化溝、五花山、曹家梁三個村相距不遠,從山下向上望去,好似空中樓閣、天上宮闕。目前王化溝已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
隱沒在深山老林中的王化溝分布在大約一華里長的絕壁上,背依懸崖,面臨百丈深淵。全村20余戶,60多口人。村西的懸崖上聳立著一塊巨石,村里人稱之為“石人”,村后的山也因此稱作“石人山”。村中的房子大都臨崖而建,以木柱支撐,高低錯落,避風向陽。這些房子建在懸崖上看似危險,實則非常堅固,至今還有清代的房子保存完好。由于地盤不足,所以沒了庭院,只有一條走廊。就是街道也只能用木料搭建,懸于空中。當然作為農家,牲畜的圈舍是免不了的,這里也需要精心擺布,精心建造,絕不至于讓牲畜落下深淵。
在這樣的村子,交通更是不便,村民怎么能長期居存?其實不然,他們說,靠山吃山,有地就不缺糧,有山泉就有水,有林子自然不缺柴。除了放羊喂豬,種點五谷,還可刨藥材、采蘑菇,再編點籮筐,拿這些東西便能換來油鹽醬醋茶。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睡火炕,推石碾,圍石磨,自作豆腐自制粉,不用任何添加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樸自然,踏實滿足。
幽深的大山里的人們崇尚自然,現(xiàn)代文明對他們的吸引似乎不太大。守著大山和山里人的淳樸,過著“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日子,延續(xù)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夢想。問及他們?yōu)楹尾蛔叱鋈?,只說輩輩如此,早已習慣了。
懸空村,如同古棧道、懸棺一樣,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但這些畢竟是后天的、人工的,殊不知,在這謎一樣的管涔山中,自然景觀更加神奇。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