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塔總高67.31米,是我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筑.佛宮寺釋迦塔建于后晉天福年間,遼清寧二年(1056年)重修。
木塔建造在高大臺基上,臺基高4米余,分上下兩層。上層的臺基和月臺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67.31米,其中塔剎高約10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wěn)重而莊嚴。

木塔外觀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由底層到頂層,由明層到暗層,全塔共用斗拱五十四種,可謂集斗拱形制之大成。二層以上均用斗拱挑出平座,并圍以欄桿。
走進第一層塔的南門,迎面便是高約10米的釋迦塑像。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的墻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的墻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內槽門額壁板上的三個女供養(yǎng)人。畫面雖不大,但人物的體態(tài)勻稱,面容豐滿,神情安詳而虔誠,衣帶似被微風吹動,在表態(tài)中給人以動的感覺。畫面的色彩至今仍很鮮艷,可能是后人在遼畫的基礎上重新描飾的。
底層西南面有通往上層的樓梯,第一層樓高11.5米,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塑像。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兩身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本尊為毗盧舍那如來佛,周圍有八大菩薩。

在將近一千年的漫長歲月里,木塔經歷過多次地震。據史書記載,元順帝時大震七日,塔屹然不動。近年間河北邢臺地區(qū)、唐山地區(qū)和內蒙古和林格爾地震,木塔都沒有受到損壞。這種情況充分說明木塔的抗震能力很強,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工程學的偉大成就。
木塔上的留名題記甚多,其中有明朝兩個皇帝登木塔時留的題字。一是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1406年)北征時,親筆題"峻極神功"四字,制成匾額后懸掛在第三層南面的外檐。一是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年)到應縣,登塔宴賞時題"天下奇觀"四字,匾額現(xiàn)掛在第四層南面。匾額中文物價值最高的是第三層南面的"釋迦塔"木牌,不僅書法精良,同時記錄了木塔幾次修葺年代,是考證木塔歷史的珍貴史料。
應縣木塔的設計,雖然是為了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遼代的優(yōu)秀匠師們卻能突破宗教束縛,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建筑技巧,創(chuàng)造出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宏偉建筑。因此,木塔是研究我國古代高層木構建筑結構和建筑形式的珍貴實物。

住宿:
應縣離大同只有80公里,所以從大同出發(fā)一天時間緊湊的可以當天參觀后返回大同住宿,大同有很多的賓館可以選擇,大家可量力而行;在市區(qū)南部的迎賓路集中了幾家設施較好的酒店其中最為高檔的是大同賓館,當然費用相當的高;車站附近的招待所設施雖不算好,但價格低廉,一天只需幾十元,推薦大家住紅旗飯店,檔次還可以,最主要離長途汽車站比較近。
如果當天無法返回可以在應縣城里的梨花賓館、金城賓館、芙蓉賓館這幾個比較好的賓館居住,都在木塔附近且價格也可以接受。
交通:
去應縣參觀木塔最方便的路線是從大同市坐汽車前往,距離約80多公里,2個多小時可到。它可以和渾源的懸空寺安排在一線游覽,從大同市出發(fā),先游覽渾源懸空寺,然后再去應縣參觀木塔,最后從應縣返回大同,緊湊一些正好是一天的游程。
可于早七點半在大同火車站乘坐一日游的小公共汽車,(可以侃價,一般40元/人),直達景區(qū)。
美食: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淀粉制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在街頭擺攤叫賣的四季不絕。每到夏日,涼粉攤尤多,街頭巷尾比比皆是。
應縣涼粉風味獨特,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涼水里。調味料除了普通的那幾樣,還會添上一把豆腐干絲或酥炸蠶豆,色、香、味俱佳。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這一大碗湯湯水水的下了肚冷落了牙齒,另一方面,用略厚的味道作為點綴,涼粉兒也不會顯得過于輕薄而失去了鮮美。在這樣巧妙的組合下,涼粉兒這樣再平常不過的小菜,居然也堪稱津津有味,足以讓人大快朵頤。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