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開設1節(jié)體育課,大課間體育活動不少于30分鐘,讓每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曾經不夠受重視、常常被擠占的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如今在全國不少中小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實踐看,在開齊、開足體育課之后,如何“開好”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課題。
比如,幾十人同堂上課,許多體育項目的教學只能做到普及基礎動作,很難幫助實現水平進階。不僅如此,因為害怕學生受傷,一些學校的體育活動往往“無難度、無強度、無對抗”,運動效果不佳。
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無疑是體育課最重要的目標。體育運動如果不達到一定的運動負荷,就無法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促進骨骼生長、提升身體機能,很難談得上助力學生強身健體。“教會”是前提,除此之外還需要“勤練”“常賽”。只有不斷完善課程設計、適當提高運動強度,增加“出汗”體育、“對抗”體育,“野蠻其體魄”的育人功效才能顯現出來。
體育的“育”,還在于“文明其精神”,這同樣有賴于適度提升訓練難度和運動強度。諸如籃球、足球之類的團隊項目,只有在接近真實比賽的對抗中,學生才能真切體會競技規(guī)則的意義和團隊戰(zhàn)術的奧妙。簡單的踢腿拉伸,松散的游戲打鬧,無法讓學生對體育規(guī)則和體育精神形成深入理解。
曾經一段時間,在“唯分數論”的影響下,無論校園體育課,還是校外訓練營,“考啥練啥,不考不練”成為突出問題,體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淪為配角。如今,體育課和體育教育備受重視,更要注意避免陷入應試窠臼。測試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唯一標準,若一味計較秒表的數字、起跳的次數,而忽略了對精神風貌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體察,體育的育人效果將大打折扣。
對更高、更快、更遠的極致追求,是體育的精彩和魅力所在。這的確需要以大量且重復的鍛煉為支撐,但這些努力多是內驅型的,源于參與者對運動本身的熱愛、對提升技能的渴望、對自我夢想的追求。為了提升考試成績,簡單粗暴地讓學生機械枯燥重復訓練考試項目,學生的情緒難免陷入痛苦和厭惡,對體育的興趣也難以培養(yǎng)。
讓體育課育體又育心的關鍵,在于科學的課程設計、教師的積極引導、持續(xù)的人文關懷。有的地方推行“體育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在校外、假期也能保持鍛煉習慣;有的學校打破班級界限,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不同運動項目上課;有的學校利用智能設備,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運動負荷、心率、動作規(guī)范性……從不少地方的探索看,借助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完善教育評價等舉措,體育課有力促進了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既要“育體”,也要“育魂”,二者內在一致、不可割裂。讓體育回歸“育”的本意,需要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刻轉變,卸下怕學生吃苦受累的心理包袱,走出為考而學、為考而練的思維誤區(qū)。
體育運動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運動中增強身體機能,在比賽中理解合作真諦,在挑戰(zhàn)中錘煉意志品質,在勝負間學會尊重與包容,這些方面的收獲將讓青少年受益終身。這才是體育教育的意義。(達 仁)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05 版)
(責任編輯:蔡文斌)